隆美尔中校当年得罪的小人物“影子鲍曼”最终进谗害死陆军元帅

1936年,时年45岁的陆军中校隆美尔,被希特勒点名出任“总理府警卫营长”,这是个级别不高然则权力较大的职务,负责希特勒出行或出席活动时的外围警卫。在一次纪念大会上,希特勒准备乘车检阅之前特别通知隆美尔营长,他的座车后面只许再跟着一辆陪同车,而此时一大票纳粹要员们正争先恐后希望尾随其后。隆美尔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命令,干脆调来两辆坦克截断了车流,同时喝斥了一名试图夹塞的要员,这个人的眼里当时充满了愤恨。

他就是马丁·鲍曼,时任“纳粹党部书记”,1936年还是个不显山不露水的角色。鲍曼原是希特勒副手赫斯的办公室主任,1927年参加纳粹党并成为党卫队员,基本就是跟在赫斯后面干干文字和行政工作,并没有什么大权。然而这一切在1941年5月11日发生了变化,这一天,纳粹党“副元首”赫斯私自驾机前往英国,并一直被英国人幽禁到死,从此离开了德国权力中枢。

鲍曼于是在希特勒的提拔下接管了赫斯的大部分权力,成为纳粹党的主管和希特勒总理府办公厅主任,第二年被任命为“元首秘书”,成为不离希特勒左右的亲信幕僚,被称为“希特勒的影子”。其实从这个时期起,鲍曼已经与希姆莱可以平起平坐了,他也不再身穿黑色或者灰绿色的党卫军制服,注意看一些二战影视就会发现,尽管鲍曼是武装党卫军上将,但在二战后期一般身着褐色的纳粹党制服。

别看戈林和希姆莱在第三帝国权力舞台上舞舞扎扎的,他们只是在外负责一个领域的“重臣”,而掌握实际权力的其实是希特勒身边的“内侍”们。从1942年起,鲍曼(首席秘书)、凯特尔(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和拉莫斯(国务秘书)组成了一个“三人委员会”,所有需要希特勒签发的文件必须先经这个委员会之手,他们实际包围着希特勒。

其中尤以鲍曼的权力最大,他有权根据希特勒方便与否,决定各部部长、各占领国“帝国长官”、纳粹党各大区区长晋见所谓元首的时间安排,说白了,他几乎垄断了文职官员面见希特勒的权力,某种意义上说,鲍曼已经是德国内政的控制者,戈林和希姆莱也得让他几分。

希姆莱尽管领导着党卫队同时还兼任着“德国内政部长”,但对于经常假借希特勒名义发号施令的鲍曼,还真有点无可奈何。尤其是鲍曼与戈培尔结成同盟之后,成为了戈林和希姆莱最强劲的政敌。从1934年出任纳粹党党部书记开始,十一年中鲍曼几乎不做长期的出差和休假,像影子一样呆在希特勒身边,唯恐离开太久削弱自己的权势。

所以鲍曼可以解读为“大内总管”的角色,虽然不掌握军权,但是利用希特勒的信任可以狐假虎威,成为二战德国重要的幕后人物。比如鲍曼和希姆莱的关系,有点像民国时期的“侍从室主任”和戴笠,尽管不是百分之百准确:一个是独裁者身边的亲信,一个是掌握的头目,虽然戴笠掌握的人员数量和实际权力都很庞大,但是也仍然惹不起侍从室主任。

希姆莱也清楚的明白这一点,比如经典谍战片《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剧中,盖世太保绑架了鲍曼的司机,拿到需要的情报后立即灭口,就是怕鲍曼发现以后进行报复。而未来的陆军元帅隆美尔,作梦也没有想到十年前一件小事得罪的小人,最终给他的棺材上钉上了第一颗钉子,鲍曼活脱脱诠释了什么叫“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只不过他绝非君子,而是个睚呲必报的。

1944年7月20日,希特勒遇到炸弹袭击侥幸未死,随即开始了血腥的报复,被杀者达7000之众。其中反希特勒密谋集团的骨干成员霍法克上校被捕后,实在熬不住盖世太保的百般酷刑,只好招认西线德军集团军群总司令隆美尔曾经说过:“告诉柏林的人,他们可以指望我”,这本是一句模棱两可的供词,而希特勒对于是否处死自己的爱将,也一时犹豫不决。

然而鲍曼只给希特勒进了一句谗言,就决定了这位陆军元帅必须死去:“知情不报就是背叛”。于是希特勒决定让这位陆军元帅死去,为了欺瞒德国民众,派出特使前往隆美尔家中给出两个选项:要么以“叛国罪”遭到审判,要么自杀以全名节,死后不祸及家人并享受“国葬”待遇,最终,无奈之下的隆美尔选择了服毒自尽,鲍曼算报了一箭之仇。

不仅隆美尔,连戈林和希姆莱也是鲍曼盘子里的菜,在希特勒自杀前的1945年4月27日,当逃到伯斯加登的戈林拍电报试图接管权力时,鲍曼只需要给当地的党卫队总部下一道电令,第三帝国的二号人物瞬间就成为了阶下囚。他甚至还准备安排逮捕跟西方媾和的希姆莱,足见这个家伙的权势之大。

在希特勒末日的最后几天里,随着戈林和希姆莱先后被宣布“叛国罪”,鲍曼成为了希特勒最后的亲信和“遗嘱执行人”,也因此被盟国认定为“纳粹第二号战犯”。然而苏军攻进总理府地下室后并没有抓住鲍曼,这厮已经于前一天夜里出逃,最终也没有发现他的踪迹。

所以流传出鲍曼逃往南美的版本,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对其进行了缺席审判。不过1972年根据DNA鉴定,一具当年倒在柏林地铁站里的尸体,被确认为是马丁鲍曼,央视的《探索发现》专门有这一期节目,笔者个人是相信的,因为到了1945年4月29日,在苏军的严密包围之下,鲍曼活着脱逃的机会实在微乎其微。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