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要靠才华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文学奖项。自1901年至2017年(2018因故取消),累计颁发了110次 ,共114位作家获此殊荣。根据诺贝尔先生的个人遗嘱,该奖项授予「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也就是说这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他们的作品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才华,也得到了世界一流评论家们的认证,是毋庸置疑的。

  亦舒曾说:「真正的才华如火焰般难以收藏,总会燎原。」但比才华更难以掩饰的,或许还有漂亮而夺目的外表。在这些获得者中间,就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即便没有才华加持,也是人群中最耀眼的那一个。好看的脸蛋,独特的气质,他们的逆天高颜值,让人赞叹,辅以火焰般燎原的才华,更是让人感概万千。

  人们都说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终于人品。可是在这个行色匆匆,又深谙人设的年代,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标准十分简单粗暴,就是有颜有料。

  鲁道尔夫 • 欧肯(1846~1926)德国哲学家。主要作品有:《大思想家的人生观》、《人生的主义与价值》等。

  19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 。

  欧肯曾说:「人生的意义就是不断克服自然与精神、个体与总体的矛盾,使之不断走向二者的统一,成就崇高的人格。」

  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主要在宗教伦理学、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与阐释,以及中世纪哲学方面,主要着作有《当代的精神潮流》、《伟大思想家的人生观》、《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等。

  他的哲学是基于人类的经验,认为人类有灵魂。他的著作文字晓畅易懂,毫无康德、黑格尔式文体的晦涩,洋溢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产命」的热情。

  塞尔玛 • 拉格洛夫(1858~1940),瑞典女作家。代表作品:《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普初加里的皇帝》等。

  1909年因为「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饶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是瑞典第一位得到这一荣誉的作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这一文学奖的女性。

  她在《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写到:「太阳一落山,他对黑暗和荒野的恐惧又冒出来了,他又渴望着回到人类中去。」

  拉格洛芙出生后不久左脚不幸成了残废,3岁半时,两脚完全麻痹不能行动。从此她总是坐在椅子上听祖母、姑妈和其他许多人讲故事。7岁以后开始大量阅读,书籍给她病残的身体带来莫大的精神安慰。

  1906至1907年,她的《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被作为历史、地理教科书出版。这部童话巨著使她成为蜚声世界的文豪,赢得了与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齐名的声誉。

  威廉 • 巴特勒 • 叶芝(1865~1939),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代表作品:《钟楼》,《盘旋的楼梯》,《驶向拜占庭》等。

  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用鼓舞人心的诗篇,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

  著名的诗歌《当你老了》就是出自他手:「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23岁的叶芝,第一次遇见了美丽的女演员茅德•冈,一见钟情,而且是一往情深。之后叶芝一次次热烈地向茅德•冈求婚,一次次被拒,但叶芝对于她的爱慕终身不渝。正是在爱的煎熬中的数十年,激发了叶芝创作的灵感。

  罗杰 • 马丁 • 杜加尔(1881~1958),法国小说家。代表作品:《蒂博—家》。

  1937年以《蒂博—家》获诺贝尔文学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新一代作家中,杜加尔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他的获奖主要是由于,他花了二十年时间,创作的系列长篇小说《蒂博一家》中「所描绘的人的冲突,及当代生活中某些基本方面的,艺术力量和真实性」。

  杜加尔的《蒂博一家》,可以和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及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等,其他长篇小说相媲美。

  他扩展了自传体小说和家族小说的写法,从家庭着手着重再现现实社会。以历史文献式的真实记录,曲折感人的戏剧性情节,精细的心理描写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反映了法国乃至整个西欧,在二十世纪初的变迁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社会的深刻影响。

  赛珍珠(1892~1973),美国作家、人权和女权活动家。代表作品:《大地》。

  1938年因中国题材的《大地》,获得美国历史上第二个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委员会对她获奖的评语是:「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了丰富与真实的史诗般描述,且在传记方面有杰出作品」。

  赛珍珠于1892年出生在弗吉尼亚州,4个月后,随传教士父母来到中国。她在镇江经历了她人生的早期岁月,因此她称镇江是她的「中国故乡」。1900年,因中国北方发生义和团运动,赛珍珠首次回到美国故乡。1902年重返中国镇江。1934年,赛珍珠告别了中国,重新回国定居。

  赛珍珠一生都生活在中西两个世界的冲突之中,她一辈子向两个世界的人们传播着跨文化理解,加强了中西之间的友好交流。尽管经历过抗美援朝、越南战争和文革,美国百姓对中国人民的良好印象居然从来就没有改变过。这不得不归功于这位超前女性对中国的杰出贡献。

  加夫列拉 • 米斯特拉尔(1889~1957),智利女诗人。代表作品:《死的十四行诗》、《绝望》、《柔情》、《有刺的树》等。

  1945年,「由于她那由强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诗,已经使得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征。」 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位获得该奖的诗人。

  米斯特拉尔,出生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她自幼生活清苦,未曾进过学校,靠做小学教员的同父异母姐姐,辅导和自学获得文化知识。她九岁练习写诗,十四岁开始发表诗作。

  1906年,她在小学任教时,和铁路职员乌雷特相识并相恋。婚前,对方摒弃了她,另有所爱。1909年,性格内向且已另有所爱的乌雷特,因不得志而举枪自杀。这使米斯特拉尔在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从此她立誓终身不嫁,对死者的怀念和个人忧伤,成了她初期诗歌创作的题材。《死的十四行诗》即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1957年,米斯特拉尔因癌症在纽约去世。在她的遗言中,她要求被埋葬在家乡,智利北部的蒙特卡罗格兰德山谷里。她希望通过这样,那里的穷孩子,那些与世隔绝的小村庄,就不再会被她的国家遗忘。

  赫尔曼•黑塞(1987~1962),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主要作品:《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1946年,因《荒原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寿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

  黑塞在《雾中》写到:「人生十分孤独,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另一个人, 每一个人都很孤独。」

  黑塞的大多数作品主题,都紧紧围绕人对生活两极性的认识,是对这一思想的诗化表达。他在1924年写的散文《疗养客》中直抒胸臆道:「我要用诗句、用篇章赞美世界的二极性,因为在那火花闪耀的两极间我看到了生活的灿烂。」

  温斯顿 • 丘吉尔(1874~1965),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演说家、作家、记者。代表作品:《不需要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等。

  1953年,以《不需要的战争》丘吉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丘吉尔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战后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丘吉尔是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数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人物》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米勒 • 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代表作品:《老人与海》、《乞力马扎罗的雪》、《永别了武器》等。

  1954年,因作品《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永别了武器》: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 ;1954年,再次夺得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海明威在家中用猎枪自杀身亡。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他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阿尔贝 • 加缪(1913~1960),法国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局外人》、《鼠疫》等。

  1957年,因作品《鼠疫》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

  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

  约翰 • 马克斯韦尔 • 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南非白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大学教授。代表作品:《耻》、《等待野蛮人》和《国家中心》等。

  2003年,因作品《耻》和《等待野蛮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

  库切的兴趣主要集中于是非对错的观念,发生无休止剧烈冲突的情形。像马格丽特著名油画作品中的男子在镜子前端详自己的脖子一样,库切笔下的人物在做出重大决定的一刻,总是游移不前,无法采取行动。

  这种消极被动不仅是吞噬个性的阴霾,同时也是人类最后的一块庇护地。因为人们可以装作不理解行动的意图,而抗拒那些压迫性的命令。正是对人物弱点和失败的探索,库切捕捉到了人性中神圣的闪光。

  艾尔芙蕾德• 耶利内克(1946年10月20日出生),奥地利女作家,是中欧公认的最重要文学家之一。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成分的《钢罕教师》。

  200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因为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

  我们一直用我们睁开的双眼眺望,只为寻找自己,然后努力生长,力争成为森林。——《魂断阿尔卑斯山》

  1946年,耶利内克生于奥地利,一个有捷克犹太血统的家庭。自幼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长笛,后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就读。耶利内克很早就开始写诗,1967年出版诗集《丽莎的影子》。1970年发表讽刺小说《宝贝,我们是诱饵》。21岁时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莉萨•沙滕》,随即引起强烈反响。

  其作品在欧洲颇具影响,特别是女性读者对她的作品情有独钟。而她在文笔和格式上又不拘一格,散文、歌、小说、剧作、影视脚本等文体都曾在她笔下诞生。

  多丽丝 • 莱辛(1919~2013),英国女作家。代表作有《金色笔记》、《暴力的孩子们》等,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

  2007年,因作品《金色笔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获奖理由:「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

  当你自己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之后,又何必去在乎别人以与众不同的眼光来看你。——《金色笔记》

  莱辛笔耕五十多年,是位多产作家,花样层出不穷。有前期的批判写实,也有中期的心理分析和苏菲主义迷思,更有晚期的「内太空」探索 —— 而她就是执拗,不愿意称之为「科幻小说」。

  她既写人的生存处境,也写动物(尤其是猫)的生存之道;既写成人复杂而多变的阴暗内心,也写儿童的丑陋与野蛮。其风格独特多变,思想深邃,观点锐利,见解新颖,极具创造力。除了长篇小说,还着有诗歌、散文、剧本、短篇小说等。

  勒 • 克莱齐奥,法国著名文学家,出生于1940年,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现今法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等。

  200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理由是:「一个集背叛,诗意冒险和感性迷狂于一身的作家,探寻文明支配下的边缘人性」。

  这个世界里,虽然没有最美好的相遇,却应该有为了相遇 —— 或者重逢 —— 所做的最美好的努力。——《流浪的星星》

  赫塔 • 米勒(Herta Müller,1953- ),德国女作家和诗人。1953年8月17日出生于罗马尼亚西部蒂米什县小镇尼特基多夫。代表作品:《低地》《沉重的探戈》、《护照》、《心兽》、《单腿旅行》等。

  2009年,因作品《呼吸钟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专注于诗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图景」。

  「沉默可能产生误解,我需要说话, 说话将我推向歧途,我必须沉默。」——《国王鞠躬,国王杀人》

  米勒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从小就生活在二战留下的阴影之下。她的母亲整日都生活在父亲的打骂之下,只会以泪洗面,从来没有给过她正常的母爱。父亲更是与酒相伴,除了希特勒和德意志,对其他的事物一概没有兴趣…

  这一切使得米勒童年,一直都生活在恐惧的气氛中。无爱的家还有恐惧的村庄,造就了米勒的童年创伤,也成为了她创作的源泉。

  马里奥 • 巴尔加斯 • 略萨(Mario Vargas Llosa,1936-),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代表作品:《绿房子》《酒吧长谈》《公羊的节日》等。

  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对权力结构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个人反抗的精致描写。」

  略萨创作过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文学评论、政论杂文,也曾导演过舞台剧、电影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还从事过政治工作。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

  略萨的青少年时期曾生活在军事独裁统治之下,因此深深体会到独裁统治对社会的危害。他从青年时期起就以实际行动参加了反独裁统治的斗争,后来又通过文学创作对独裁暴君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纵观略萨的一生,他都在和拉丁美洲以及秘鲁的社会现实进行抗争。对于自由的强烈渴望,引发了他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批判。

  托马斯 •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著名诗人,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同时是一位心理学家和翻译家。

  201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

  托马斯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托马斯被誉为:「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诗人。」

  那是因为:「诗人把自己耳闻目睹的一切:风、雨、日、月、天、地、人,通过个人文学与哲学的推动力及社会体验,熔铸成一个个独立的整体——诗歌。」

  艾丽斯 • 芒罗(Alice Munro,1931.07.10~),加拿大女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逃离》等。

  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艾丽斯•芒罗,以情节细腻见长,文风透彻,带有心理现实主义特色,有「加拿大契诃夫」的美誉。

  「还是别试着逃避了,而是要正视这个打击。如果你暂时逃避,就仍然会一而再地受到它的打击。那可是当胸的致命一击啊。」——《逃离》

  1931年7月,芒罗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休伦县文海姆镇。1968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并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后来共创作了14部作品并多次获奖,同时作品被翻译成13种文字传遍全球。

  芒罗作品的一个常见主题,是正在步入成年的女孩子,面对自己的家庭和她成长的小镇时,所面临的两难处境。在她的作品中,例如2001年出版的《仇恨、友谊、礼仪、爱、婚姻》,和2004年出版的《逃离》中,她的主题转向中年人、独身女人以及老人的劳苦。

  芒罗对婚姻暴力现象关注较多,多数作品从侧面审视婚姻暴力。由于受到传统父权社会对女性气质定义的影响,芒罗笔下的女性具有顺从、柔弱等特征,因而无法获得人格的独立,摆脱婚姻暴力的影响。

  帕特里克 • 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 1945— ),法国小说家,是当今法国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

  2014年,获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他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他的作品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其代表作有《暗店街》、《八月的星期天》等。」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有多少事情讳莫如深,必须缄默其口。」——《青春咖啡馆》

  莫迪亚诺的作品探索和研究当今人的存在及其与周围环境、现实的关系。前期小说大都以神秘的父亲和二次大战的环境为主题,运用大量的回忆、想象,把现实和虚构结合起来,描写并未经历过的故事。

  莫迪亚诺于1945年出生于法国巴黎,西南郊的一个富商家庭。父母经常不在家的成长环境,让他与哥哥吕迪相依为命。不幸的是,吕迪在10岁时患病去世,这宣告了他孩提时代的结束,而他因此心里一直存在着明显的怀旧情节。

  鲍勃 • 迪伦(Bob Dylan,1941年~),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美国艺术文学院荣誉成员。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作曲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认为:「鲍勃迪伦在美式歌谣的传统下,创造了全新的诗意的表达。」

  少年时期的鲍勃•迪伦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时鲍勃•迪伦自学了吉它、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并组织过一场小型的演出 。

  鲍勃•迪伦得到过包括格莱美、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所有奖项。在法国看来,他赋予音乐的、可以改变人类和世界的颠覆性力量。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